首頁>要聞>悅讀 悅讀
廣東多地政府參與保護和修復祠堂
讓鄉(xiāng)愁有個根
“居民望得見山,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”,,這是中央城鎮(zhèn)化工作會議提出的一句話,。的確,,家鄉(xiāng)的一草一木,,一山一水,尤其是承載更多童年記憶的古祠堂,、舊村落,,輕易就能觸碰到人們內心最柔弱的地方。
令人欣喜的是,,越來越多的基層政府已經意識到“留住鄉(xiāng)愁”的重要性,,原本族人自籌資金、自發(fā)修繕的祠堂保護工作,,越來越多地得到政府支持,,不少祠堂更是以書畫院、青年工作坊等新的形式,,留在年輕一代的記憶中,。
基層政府“給力”民間祠堂修復
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除了一些已經列入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祠堂外,,廣東各地多數祠堂的修復仍以民間自發(fā)為主,,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:不少基層政府逐漸加入到對祠堂的保護和修復中來。
據順德北滘鎮(zhèn)委書記冼陽福透露,,今年北滘鎮(zhèn)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,,就是全面啟動全鎮(zhèn)祠堂修葺計劃,由政府出面引導宗族籌資,,政府及村居委也會共同出資,,爭取用兩年的時間,將北滘大大小小的祠堂全部修葺一新,,“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在做這個工作,,希望能夠在前期做好規(guī)劃的基礎上,分步實施,。第一批28間祠堂的修繕工作將于今年正式啟動,。”冼陽福對記者說。
除了北滘之外,在順德祠堂資源最為豐富的杏壇,,當地政府近年來也開始逐步啟動祠堂重修計劃,。“和之梁公祠”是逢簡四大家族“劉梁李黎”中“梁姓”的大祠堂,2012年政府啟動重修計劃,,去年9月大功告成,,而右灘的景厓黃公祠也已被納入重修計劃,350萬元的維修資金由區(qū),、鎮(zhèn),、村共同“埋單”,其中區(qū)政府負責75%,,鎮(zhèn)村負責余下的25%,。
“活化祠堂”,讓回鄉(xiāng)人了解鄉(xiāng)規(guī)民俗
“政府現在介入祠堂修繕,,除了文化保護,、歷史傳承的目的外,也會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(fā),,希望將祠堂打造成社區(qū),、村居的公共活動空間。”順德北滘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,。
祠堂資源十分豐富的順德樂從也提出了“活化祠堂”的概念,。位于樂從沙邊村的何氏宗祠,該村建成一個青年工作坊,,在征得族人同意的前提下,,將整個祠堂改造成村居圖書館,并在周末針對年輕人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,,如青少年繪畫,、音樂藝術培訓班、課程補習班等,。
而在河源紫金縣藍塘鎮(zhèn),,杜氏、鄧氏,、甘氏三大家族的宗祠,,除了凝聚宗親之外,也在很大程度上發(fā)揮了“文化中心”的作用,,這些祠堂分別設有“寶田文化珍藏館”等展館和農家書屋,、書畫展覽廳,讓文化傳統(tǒng)通過宗祠代代相傳,。
除了打破傳統(tǒng)宗族觀念,,將祠堂打造成本地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之外,,不少地方還通過一系列的傳統(tǒng)活動,讓村民,,尤其是走出家鄉(xiāng)的年輕人定期返鄉(xiāng),,聚在一起,共敘情誼,。
在廣州工作的林洽渠,,春節(jié)回到汕頭澄海的老家,便被父親叫去做司機,,參加一場“食會”——這對于林洽渠的老家澄海鹽鴻鎮(zhèn)鹽灶村來說,,已是一項傳統(tǒng),是村里人在一起聚餐喝酒,、共敘情誼的活動,。
林洽渠說,這次“食會”讓他對于家鄉(xiāng)的這一風俗有了更多的認識,,這也成為他在春節(jié)期間走親訪友最熱衷的話題,。
《廣州日報》2014年2月9日A5版 記者曾毅,、徐靖,、陳正新、曾煥陽
編輯:付鵬
關鍵詞:祠堂 政府 鄉(xiāng)愁 根 北滘